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健康宣教 > 胃癌早期检出率决定治疗效果

胃癌早期检出率决定治疗效果

发布于:2014-02-13 01:04   文字:【大】【中】【小】
    病例一:高先生,45岁,因胃部不适前来接受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发现其胃角黏膜凹凸不平,进一步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因为胃癌为早期,高先生选择接受了胃镜下早期胃癌切除术。之后每年复查,至今已5年,没有发现胃癌复发的迹象。
      病例二:同样是45岁的李先生,很多年前被诊断为胃溃疡。这些年来,一感到不舒服他就自己服些药物,症状也能有所缓解,因此他几乎没有再复查过胃镜。但最近一次体检时却意外发现,李先生已经是胃癌晚期,而且已经发生了肝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
      不难看出,两个同龄患者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先生发现的时候是早期胃癌,并且得到了早期治疗;而李先生并没有重视他的胃溃疡,待发现胃癌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
    早期诊治5年生存率95%以上
      胃壁由浅到深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浆膜层。胃癌最先发生于胃壁的黏膜层,随着病情的发展由浅到深浸润性生长。当胃癌局限在黏膜及黏膜下层时,称为早期胃癌,通过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以上;当胃癌侵及固有肌层以下时,称为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在45%以下;当发生远处转移时,就是晚期胃癌了,5年生存率在15%以下。由以上病例可以看出,只要在早期胃癌阶段能够诊断并治疗,效果就会非常好。
      当然,早期胃癌的诊断是有一定难度的。日本从1960年开展胃癌普查40余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早期胃癌检出率可达到所有胃癌的50%-70%。相比之下,国内仅少数医院可以达到20%左右,平均水平不足10%。日本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60%以上,与早期胃癌诊断比例高有很大关系。
    国内内镜医生诊断水平参差不齐
      国内早期胃癌的诊断比例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国内胃癌的普查水平低。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国际通行的是胃镜检查。日本是胃癌高发区,目前是通过ABC检诊筛查出高危人群,每年检查胃镜,发现早期胃癌并在胃镜下给予切除。但这在中国很难做到。一是大家觉得做胃镜比较痛苦;二是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大,普查在中国目前很难达到。
      第二个方面是国内目前内镜医生对于早期胃癌的平均诊断水平还不够高。国内的内镜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也较多,一些内镜中心的医生一上午要做20-30例胃镜,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容易造成病变的漏诊。
      要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首先是要通过健康宣教使老百姓增强对于肿瘤早诊早治的意识;其次,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胃镜,要重视胃部不适的症状,早做检查。胃癌的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有胃癌家庭史,既往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
    胃镜检测的频率应遵循“ABC法”
      日本目前使用的ABC检诊方法是通过联合检测血清中的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抗HpIgG抗体)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G),根据结果将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分为A组[Hp(-)PG(-)]、B组[Hp(+)PG(-)]、C组[Hp(+)PG(+)]和D组[Hp(-)PG(+)]。根据各组胃癌的风险依次升高推荐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测的频率分别为:A组每5年、B组每3年、C组每两年、D组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测。因该方法对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分为A、B、C、D组而简称为“ABC法”。
      目前早期胃癌的精确诊断只能通过胃镜检查,其他任何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不能替代。因此,应不断提高胃镜医生的检查水平,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早期胃癌诊断之后如果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目前可以通过胃镜行黏膜下剥离术(ESD)就可以治疗,将有病变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通过胃镜切除。患者不仅可以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并且由于胃的功能不受影响,术后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极大保障。
| 医院简介|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