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医患之声 > 我在儿科,我为自己加油

我在儿科,我为自己加油

发布于:2016-03-02 15:30   文字:【大】【中】【小】
      “从 12 月 14 日凌晨起,急诊儿科暂停服务(危重症除外)。”2015年12月中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萝岗中心医院)贴出告示。
      “由于我院儿科医生人员不足,无法维持夜间急诊,从2015年10月13日开始,本院儿科门急诊时间调整为8时-22时,22时后需要就诊的患者可前往瑞金医院儿科急诊。”这是黄浦区中心医院张贴在儿科诊室门口的儿科急诊夜班停诊通知。
      北京:紧急扩散!首都儿研所系统瘫痪,现场人满为患,非急诊不要再来儿研所就诊!
      南京:“限诊令”升级:唯一的医生病了,南京又一家大医院儿科停诊!
      广州:由于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广州一家三甲医院从2015年12月14日凌晨起被迫暂停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患儿。
      上海:上海九院,新华等各大医院儿科告急!家长:排个通宵才能排到输液!
      作为一名儿科医务人员,我一直关注着从去年年底以来,各大媒体关于“各大城市儿科纷纷告急,系统瘫痪”的相关报道。
      为什么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都不愿意干儿科?分析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患儿家长难缠。一旦孩子生病,全家总动员杀到医院,一针没扎到血管,就指责你不把孩子当回事,更甚者直接上手打人。面对这种情况,医务人员就更要换位思考,以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心态,最大限度地理解和包容患儿家长,并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取得患儿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以及过激行为的发生。
      在新生儿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出院一个月的孩子来院复查心肌酶,只有复查结果正常才能打防疫针。采血时孩子反应激烈,哭闹不止,扎针困难,家长看到此种情况,情绪立时激动起来,难听的话一句接一句,骂护士骂医生骂医院。虽然对于他们的责骂我们难以接受,但是想到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也一定会心疼死了,不愿孩子多遭罪;而且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就要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孩子的痛苦。于是我们忍下委屈,安抚家长的情绪,不厌其烦地解释,最终得到了家长的理解。
      最近新生儿科还收治了一个患儿,出生后呼吸急促,发憋,偶有呻吟,口鼻周及四肢末端发绀,被立即收入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患儿家长对此举表现出了极度的不信任,在医务人员办公区大吵大闹,主治医生只得一遍遍地向他们解释孩子的情况,介绍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在每天查房时向家属交代治疗进展。在一周后孩子痊愈出院时,家长早已没有了不满和怨言,反而连声向医务人员道谢。
      当然,工作中,类似的负面小插曲只占少部分,更多的是患儿家长给予的温暖和感动。去年年底,新生儿科成功救治的三胞胎的家长在孩子出院后,给医务人员送来了锦旗表达谢意;前几天给一个门诊就诊的宝宝洗澡时,习惯性地向家长分享了一些护理孩子的知识,并对他们错误的护理方式予以了纠正,没想到,我们这一举动得到了宝宝爸爸的肯定,他还给我们写了表扬信。从这些可以看出,家长们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只需要医务人员分出一些精力,指导他们如何让宝宝成长得更好就够了。我们付出的只是多一点的耐心和多一点的时间,换回来的是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何乐而不为?
      回到初始话题,其实关于“中国医疗体系崩溃从儿科开始?”之类的消息,不只引起了医务人员的关注,还有很多家长也非常关心。毕竟,这关系着个人小家庭和祖国大家庭的未来,所以,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善,崩溃的迹象必须及时遏制,这就需要医患双方的努力。医务人员要努力做到责任心强,耐心强,沟通强,专业技术强;患儿家长也要给予医务人员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只要每个人都做到“从我做起”,医务人员还会为当不当儿科医生而心存顾虑吗?
      在此,作为一名儿科的医务人员,我为自己加油,也为后来者鼓劲!
| 医院简介|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