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面相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面色和五官的变化,与情志息息相关。
人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受脏腑气血的外荣而形成的。正常人的面色,红润而有光泽。如果一个人的情绪长期不好,面相就会变得晦暗干燥,呆滞无神。
中医将人的心理活动叫做“情志”,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但是,如果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引起情志过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相应的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进而影响脸色的变化和五官的疾病。
中医认为大怒伤肝,脸色发青,肝脏又开窍于目,眼睛有疾;过喜伤心,脸色发红,心开窍于舌,舌质发生变化;思虑伤脾,脸色发黄,脾开窍于口,嘴有疾病;忧悲伤肺,脸色发白,肺开窍于鼻,鼻子病变;恐吓伤肾,脸色发黑,肾开窍于耳,耳朵病变。虽然有些疾病的症状变化出现的不那么典型,但是情志会引起相应脏腑的疾病,进而影响脸色的变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医学的第二次革命,西医逐渐认识到心理问题会影响身体健康,将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命名为“心身病”。目前研究表明,“心身病”占到人类疾病的70%。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情绪过激状态,就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外周血管收缩,面部及全身皮肤干燥,也会影响面容。脏腑的变化会呈现在脸上,表现在五官上,所以,心理活动正常的人,脸色红润,神采奕奕,表情丰富,眼睛有神,面相就好。相反,一个心理活动不正常的人,就会表情淡漠,目光呆滞,皮肤粗糙,五官患疾,面相就不好。所以说,相由心生。
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好状态,强调了心理状态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搞好心理卫生。人到中老年,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渐趋老化,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更容易生病。中老年人要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进而增强调整自己情绪的自觉性。
我们了解了相由心生的道理,知道面相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个人脾气秉性的“反光镜”,那么就可以通过观察自己脸色和五官的变化,了解身体的相应脏腑疾病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良心理问题,比如,爱发脾气,自暴自弃,忧伤多愁等。
讲究心理卫生就要增强修养,讲究包容,看破红尘,有点阿Q精神,“以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发展的、演变的社会环境”,正确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评价,接纳自己,喜悦自己,爱惜保护自己。做到40而不惑, 50而知天命, 60而耳顺,听什么都顺耳,看什么都顺眼,想什么都顺心,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修心养性,内濡脏腑,外润面色,耳聪目明,心平相好,颐养天年,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