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医患之声 > 中医魅力之治未病

中医魅力之治未病

发布于:2013-05-16 07:05   文字:【大】【中】【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分《素问》、《灵枢》两大部分,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养生的巨著,非一地一时一人之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之所以假托“黄帝”之名,意在“取重”,希望此书取信于人,传之久远。而《内经》也不负众望,历经千年依然璀璨,被誉为“医学圣典”,颇有位列神坛的感觉,令我等凡夫俗子遥不可及。然其思想缘于大众,其成书初衷意在服务大众,被诩为“神”,有悖主旨,亦非本意。现就其思想撷取一二,加以阐述,藉以回归大众。那就从“治未病”开始吧。
      原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此段有关“治未病”的论述含义有二:其一是未病先防,其二是针对疾病先期,刚有先兆表现时给予早期治疗,既病防变。将“治病”与“平乱”相比较,突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以同国家平定战乱维护安宁相媲美。“治未病”在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祖国医学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防病方法,如外避邪气、内养精神、身体锻炼、优生优育、生活起居有规律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内容已成为后世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如《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治未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所言。人类是天地间最珍贵的物种,人类可以发明创造,使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适;可以预知天文地理的变化,从而趋利避害;可以运筹帷幄,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所有这一切,均需要“健康”作为前提。可以说,整部《内经》都是围绕着人如何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展开论述的,从衣食住行、调养精神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皆无分巨细倾心详论。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则是为“健康”保驾护航的双翼。
      “治未病”原文是“之乎者也”的古文论述,然其思想并非高深莫测,它普遍的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普遍到让我们习以为常,而不知我们琐碎日常生活是由一种理论指导着。比如说我们根据冬寒夏热的季节变化适时增减衣服,以减轻或避免寒邪或酷暑的侵袭;青少年期加强营养,以避免缺乏营养而造成生长迟缓或发育不良;非典期间减少聚集以减少被传染的几率,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以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过敏体质之人少食“辛辣炙煿”、“鱼腥发物”之品,以降低引起过敏的概率;肝病患者滴酒不沾、少食辛辣,以减轻肝脏负担,延缓或避免硬化;东南、西南地区气候多湿,此处居民多食辛味以预防风湿病……这些都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们或以原文形式存在于《内经》之中,或是后世之人受其启发而践行于临床之上。
      “治未病”理论虽然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却不是矫揉造作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它的践行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框架可以限定得住。当下,很多大谈“中医养生”的节目盛行,小部分节目打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旗号,利用人们追求健康优质生活的心理,从中牟利。比如“张大师”一场粉墨登场的表演,竟引发了“满城尽喝绿豆汤”的盛况,不禁疑惑,难道“张大师”最真实的身份是“绿豆大亨”?不屑求解。既然“治未病”是一种生活状态,那我们就没有必要把它当成一种事业去经营,不用先翻翻《中医养生学》再决定这顿饭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不用为决定产后喝乌鸡汤还是老母鸡汤而上网查资料;不用在购置日常食品时还要查阅一下里面是否含有珍贵的中草药……
      虽然我们不必锱铢必较地将日常生活与“治未病”扯上关系,但也确实应有一种“治未病”的意识。国医大师何任,每天必吃枸杞子、大红枣、薏苡仁三样食材。传说他得过三次癌症,均被自己治愈(他未淡出江湖,江湖早已有了他的传说),这些无从考证,也没必要。自己在校期间曾有幸聆听过何任老先生的讲座,那时老先生年届86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还有董廷瑶老先生,在年届90岁的时候,依然坚持每天看百余个病人。假若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很难做到的。上述事例,并非说要健康长寿,必须得向中医学习“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健康的唯一先决条件,却是必要条件。比如这两位老先生终身研习中医,受其熏陶,其生活习性不免有所追随,不自觉地会将其思想融入生活,从而得益。
      “治未病”不是主张追求生命的长度,只是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指数,有心有力地履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于己于家于社会,有所裨益。健康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不是吗?!那就从“治未病”开始吧!
(中医科曹腊梅供稿)
| 医院简介|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