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护胃气”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旨在说明维护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其学说雏形首见于《内经》:“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通“脏”,“五藏”泛指体内五脏六腑)”,“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逆为反常的意思,死为不易治疗的意思)”;成熟于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的主旨即是“保胃气,存津液”。这一学说被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发扬光大,他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也成中医经典之言,为后世医家所追随。
中医学中,狭义的“胃气”指脾胃的功能,广义指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资助生命的功能是以进食消化水谷为基础的。通过饮食水谷转化成气血精微等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满足每天生活的基本需求,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肌肉运动和大脑思维,从而能正常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体消化吸收水谷食物并转化为气血的程度,影响到人身体素质的强弱,进而影响到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所以,存得一分胃气即留得一分生机。
民以食为天,“吃”向来是人生第一大事,吃不吃、吃什么、如何吃、吃多少、何时吃、和谁吃……连每天的问候都是“您吃了吗?”渐渐的,渐渐的,吃着吃着就吃成了一种文化——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尤其在我们中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一档《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更是将我们的饮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调动起了我们挑剔的味蕾。节目中的每道菜都色香味俱全,几乎都相关一段历史、一个传说的背景;回首自家的餐桌,方知自己是如何的粗鄙浅陋。唉,天壤之别啊!模仿吧,也只是东施效颦。可是,我们吃对了吗,我们吃好了吗?我们有没有为了沉醉于舌尖上的美味享受,而忽略了自己胃的承受力呢,反正我有。那一次,好友相聚,美味当前,大快朵颐,简直就是一群吃货在拼胃。结果,教训虽不算刻骨铭心,却也是警钟长鸣。直到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顾护胃气”的理论以及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中的“顾护胃气”含义有二:平素饮食有节,不食不洁之物;疾病治疗中尽量不用有伤脾胃的药物,从而保证基本的营养需求,保存体力对抗疾病。对于平素饮食,我们每天都注意着。而在疾病的治疗中,我们也有意识地践行着。比如中药治疗时,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金石贝壳类坚硬、有碍脾胃运化的药物,同时佐以三仙、鸡内金等有助脾胃的药物。国医大师邓铁涛,临床70余年所用最多的五味药均有保护脾胃的功效,作为脾胃专家,顾护胃气更是他临证的第一要务。现代医学中的口服药大多要求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格拉司琼等止吐药物,或者服用中草药保护脾胃以增加饮食的摄入,增强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还记得那些经典的广告词吗:“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胃,你好吗?”“朋友聚会吃多了,饭后嚼一嚼!”“无胃不至”……药品广告在所有广告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为药是不能乱吃的,也因为不是所有病的病发率都很高,可以让医药产业不惜下大成本,将相应治疗药物的广告推广得像可口可乐一样人尽皆知,从中得利。而相关脾胃疾病的治疗药物却可以,可以将宣传自己的广告词充斥于媒体,让大家做到耳熟能详。这些只是因为脾胃病的病发率比较高,真正器质性的病变比较少,大多是功能失调引起的,商家在这片领域可以有所作为,有利可图。所以,为了减少我们心爱的金子、银子在这方面的开销,我们就好好保护自己的胃吧。“顾护胃气”,然后呢,胃好,牙口就好,吃嘛儿嘛儿香,身体倍儿棒,精神倍儿佳,心情倍儿好!
(中医科曹腊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