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医患之声 > “改善医患关系从良好沟通开始”征文活动一等

“改善医患关系从良好沟通开始”征文活动一等

发布于:2015-08-31 17:10   文字:【大】【中】【小】

刺破医患心理防线的三把“利器”
基层医疗服务部/何宁
      医患双方本应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结成最坚强的同盟军,但现实中却因为种种原因,彼此之间反而拉起了道道心理防线。我在医院的工作岗位是基层医疗服务部,每天要和许多性格迥异的患者打交道。几年下来,我找到了刺破医患心理防线的三把“利器”,那就是--平和的话语、真诚的眼神和善意的帮助。
      良言一语三春暖
      语言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我与患者交流时,尽量用平和关切的话语让患者放松戒备,用清晰坚定的话语让患者增强信心,用准确专业的话语让患者心生信任,从而构建起一个健康的医患沟通平台。
      一天上午,一位大爷扶着一位大娘满脸焦急地走进了我们接待室。
      大爷一边将基层医疗单位开的转诊单递给我,一边急促地说:“医生,快给我老伴看看。”
      我马上起身接过转诊单,并搀扶大娘坐在椅子上。
      我微笑着说:“大爷您别着急,大娘哪儿不舒服呢?”
      “头晕得厉害,一晕就吐,都不敢动。”大娘的脸色看起来确实有些苍白,身体有些僵直,说话少气无力。
      大爷不无抱怨地在一旁补充:“在村里的门诊输了两天液,一点儿事都不顶,急死人了,医生让来你们医院做个头CT和脑电图。”
      我轻声问大娘:“您现在还晕吗?您跟我说说是怎么个晕法?”
      大娘眉头紧皱,闭着眼睛小声说:“天旋地转的,都不敢睁眼。”
      我突然想到,年岁大的人容易患耳石症,主要症状就是晕。
      于是,我对大娘说:“您年岁大了,头晕应该查查脑血管。但是头晕也可能是耳石症引起的,我建议您先去耳鼻喉科看看,如果真的是耳朵的毛病,医生用手法复位就能治。”
      “你这闺女怎么搞的,头晕让看什么耳朵呀!”大爷急了,冲我直嚷嚷。
      我不慌不急地说:“大爷您别急,这样吧,我先给您开好CT和脑电图检查单,然后先带您们去耳鼻喉科看看,如果不是,再做CT和脑电图也不晚。”
      我用轮椅推着大娘,身后跟着半信半疑的大爷,一起去耳鼻喉科做检查。
      耳鼻喉科医生初步诊断大娘得的就是耳石症,然后给她做了手法复位。
      我说:“大娘您先做着,我回去了,做完复位您就可以直接去医技楼做CT和脑电图检查了。”
      过了1个多小时,老俩口高兴地回来了,大娘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
      大爷满脸堆笑地说:“闺女,谢谢你呀,我老伴不晕了,真想不到啊,这头晕还跟耳朵有关系。多亏你啦,要不然我老伴的病不会好这么利索。”
      大娘也笑盈盈地说:“刚才做了CT和脑电图,医生看了没事,我也放心了。闺女,以后大娘有病还找你。”
      我笑着说:“不用谢,大娘的病好了我也很高兴,医生告诉您的注意事项,回去以后一定要注意。”
      送走了高高兴兴的老俩口,我的内心也被幸福充得满满的。我真切地感受到,只要把患者的疾苦放在心上,我们说出来的每句话就会满含真诚,就会冲淡医患之间的陌生与戒备。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心里的想法有时不用说出口,通过眼神就能传递给患者,带给他们关爱与温暖。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位妈妈经常带着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拿着社区门诊开的转诊单来做血细胞分析。当时,小女孩刚4岁,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白的,扎着两个小辫子,很招人喜欢。
      我每次看化验结果白细胞都很低,就很担心小女孩的病情,问了几次,她妈妈就是不肯多说。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又提醒孩子的妈妈:“孩子的白细胞总是这么低可不好,要好好查查呀。”
      她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我知道,她得的是母细胞瘤,在北京一家医院治疗着,医院总要白细胞的数值,所以我们经常来。”
      听到这样的答复,我心痛不已,孩子还那么小,就要承受这么大的痛苦。
      我把小女孩的事情告诉了科室其他人。从那以后,我们再没有问过一句,只是用坚定的目光微笑着看看她。
      到现在,小女孩已经5岁了,漂亮的小辫子不见了,总是戴着一顶粉红色的帽子和口罩,但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是那么清澈可人。
      我们虽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每次我们都给她一个灿烂的微笑,渐渐地她也浅浅地回我们一个微笑。不知不觉我们在心里已经成了朋友。
      我们希望她能快点好起来,希望她能健康地长大。我坚定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神都能给她带来无穷的力量,一个微笑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一元钱的分量
      一天下午,快要下班了,一位大姐拿着转诊单急匆匆地闯了进来。
     大姐一边擦汗一边说:“医生,赶快给我开个检查单。”
      我赶紧接过转诊单:“大姐,不用急,还有一会儿才下班。我打个电话,让他们等你一下。”
      我按照转诊单上的项目开好检查单,并告诉她检查费一共208元。
      大姐一下子着急起来:“哎呀,坏了,我就带了200块钱,不够啊。这可怎么办,我今天就查不了了!”
      她边说边翻自己的衣兜,又翻出了7元钱,然后一脸失望地看着我:“就差1块钱,你跟他们说说先给我做了吧,我明天再补上。”
      看着她焦急而又无奈的神态,我安慰她说:“这样吧,我这儿有一块钱,先给你交上,赶紧去做吧。”
      大姐的脸由阴转晴,高兴地:“那谢谢了,明天我一定还你。”
      一个月过去了,我几乎把这件事忘了。
      突然有一天,一位大姐走进办公室,直接问我:“医生,你还记得我吗?”
      我看着她,只觉得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对不起,看着您很面熟。”
      大姐拿出一枚一块钱的硬币放在我面前:“我是来还钱的。”
      我恍然大悟,连忙说:“没关系,就一块钱,还还什么?”
      她坚定地把钱放在我手里说:“一块钱是不多,但这一片情我却不能忘。”
      原来,大姐那天及时做了检查,结果被查出得了肿瘤。家里人又带大姐到省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让她尽早手术,家属都让她在省医院做,但大姐执意要到我们医院治疗。
      大姐对我说:“就凭那一块钱,我也信任你们医院。”
      举手之劳的付出却换来患者莫大的信任,真诚和善意就像一杯酣畅的美酒让我们陶醉其中。
      我相信医患之间的沟通正如歌曲《心与心不再遥远》唱到的那样:别说我们之间有一片海,其实走近并不难,只要我们用信任织成海,心与心便不再遥远;别说我们之间有一座山,其实牵手也不难,只要我们用宽容筑成路,心与心将从此相连……

 

读懂患者的内心
新生儿科/齐强
      记得去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夜晚,一名怀孕仅32周多3天的孕妇,因阴道出血被紧急送到我院产科。诊断结果是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胎心监护仪显示胎儿出现宫内窘迫,必须马上实施剖宫产。
      我们不得不佩服产科医生以及手术室、麻醉科人员的速度,他们在跟死神赛跑的时候好像永远是冠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仅有1.8公斤重、全身紫乎乎、呼吸发憋的婴儿过早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早产儿是幸运的,他很快被送到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这里有温暖的新家,有关爱的眼睛,有轻柔的双手,还有家人般的呵护。
      监护室外面,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说不清楚关系的许多亲人,把我团团围住。
      “孩子怎么样?能活吗?”
      “人家说七活八不活,我们家的孩子没事吧?”
      “你可别吓唬我们,这可是我们家的独苗,治不好跟你没完。”
      ……
      你一言,我一语,一时间我真有点招架不住。
      但是久经沙场的我,哪能这么容易就被他们搅乱思绪?
      “各位家长,请稍安勿躁,孩子的父亲跟我来,我们俩单独谈谈。”
      我耐心地给孩子的父亲办了一期早产儿治疗知识速成班。
      “你的孩子是一个早产儿,出生体重低,各个器官发育还不成熟,就像未成熟的瓜一样,有瓜的模样,但瓤儿还是嫩的。而且,出生的时候胎心不好,出现宫内缺氧的情况,险情会随时发生。”
      必须交代的讲清楚,还要给年轻的父亲打打气。
      “接下来我们要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小宝宝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孩子的病情虽然危重,但让我们一起尽最大努力去挽救他。”
      听了我的补习课,孩子父亲的情绪稍显平稳。一张《早产儿知情同意书》,也让大家对孩子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孩子的姥姥还是不放心,嘴里嘀咕着:“我们就这样把孩子放在你们监护室,也不让我们守着,不会弄错了吧?”
      “放心吧,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考虑到了,我们会实行最严格的查对制度,保证不会让您的宝贝儿被掉包。而且,每周二、四、六还会让大家通过电视屏幕探视呢。”
      孩子的亲人们稍稍打消了顾虑。
      这样的早产儿,治疗起来花费高、时间长、容易感染,危险也会不期而至。正是我们和患儿家长提前做了充分沟通,才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的配合还算顺利。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周后,这个牵动了许多人敏感神经的早产儿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顺利出院。孩子的家长高兴万分,在对医护人员表示感激之余,也对刚入院时不理智的举动表示道歉。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及家属都那么难缠。医患之间之所以出现一些磕磕绊绊,大部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太多的热情,缺乏太多的信任造成的。
      再加上网络提供的便利渠道,人们对“医学知识”知道的也越来越多,可是,又不那么专业。于是,一些道听途说,一些“人家”说的话,便统统用来对付医生的好意和嘱托。
      因此,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具备渊博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治疗技术,还要努力培养超强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对爱挑毛病的病人,我们要多一点儿耐心,用我们的真心去打动他们。
      记得有一个患儿刚出院不久,她的父亲就来医院咨询。他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麻麻记了好多“问题”。我当时不仅没有嫌他烦,而且还表扬了他:“你可真够认真的,你将来一定是个称职的好爸爸。”
      随后,我认真解答了他所有的“问题”,并且给他推荐了几本有关育儿知识方面的书籍。
      那个爸爸居然在我下班的路上等着我,非要送我礼物,说我的行为感动了他。其实,我做的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仅仅多了那么一点点儿耐心而已。
      所以,作为医生只要读懂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内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尽量为他们提供温馨、爱心、细心和耐心的诊疗服务,就会得到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微笑背后的理解与信任
儿科/陈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医患关系成了越来越让人头痛不已的社会问题。医生这头抱怨工作压力大,病人难伺候;患者那头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医患之间俨然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体。尤其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伤医事件,让本来就很紧张的医患关系愈发雪上加霜。
      怎么才能让这对“矛盾体”变成“好兄弟”,让诊疗过程回归到正常状态?作为一名工作了近20年的儿科医生,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说起看病,我们脑海中大多首先想到的是吃药、打针、输液、各种检查、化验……而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却说:“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沟通”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常我们看病都是从问诊开始,这就是医患交流和沟通的开始。在我看来,沟通绝不仅限于简单的病情交代,它还应该包括真诚的微笑、得体的举止,甚至是轻松的聊天……
      儿科的同事都有同样的感觉,给孩子看病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仅因为患儿小,不能准确陈述自己的病情,只会哭闹不止;还因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一个孩子看病全家出动,医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激怒孩子的家长,引发医患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人本位医疗,即在治疗过程中,高度关注和精心呵护患儿,尽量满足患儿及家长在治疗、情感、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化需求。
      记得一天深夜,我正在值班,突然听到楼门一响,慌慌张张地进来了三个人。孩子的妈妈抱着孩子,旁边跟着孩子的爷爷(后来通过交谈得知)。
      孩子妈妈一开口,我就能感觉到她满腹怨气,也许是因为孩子病了丈夫不在身边觉得很是委屈,也许是因为老人不愿意半夜陪着来医院很是愤怒……
      总之,孩子妈妈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恨不得能撞倒南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和这样正在火头上的患儿家长打交道,一旦交流不畅,极易造成火上浇油,引发医患冲突,并延误孩子的及时治疗。
      见此情景,我就有意放缓了语速,放低了声调,一边给孩子查体,一边轻声细语地和孩子的妈妈交流孩子的病情,并不时安抚她的情绪,告诉她孩子的病不要紧,让她不要着急。
      慢慢地,孩子妈妈脸上紧绷的肌肉放松了,说话也不那么硬邦邦的了。最后,她带着孩子做了化验,输了液,一场可能发生的冲突悄然化解了。
      我国著名医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说过:“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恪守医德的水准也许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所以,每次看病时,尤其是给那些已经懂事的孩子看病时,我都会尽量面带微笑,和言细语,并在适当的时机夸一夸孩子,有时拿一些糖果或玩具哄哄孩子,让他们尽量减少对“白大褂”的恐惧,把我们看作和蔼可亲的“白衣天使”。
      看到医生对自己的孩子这么好,家长心里也会美滋滋的,关系自然就会拉近许多,发生医患冲突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现在,好多孩子见了我都不怕,还主动找我看病,甚至我不在就不看病,这让我很是感动。
      我常想,这些孩子长大后,想到医院,想到医生,心里也会是温暖的吧。
      尽管工作中还有好多不如意,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和热情,对患者付出爱心和诚心,就会赢得患者的微笑、患者家属的微笑以及我们自己的微笑,因为微笑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理解与信任。

| 医院简介| 联系方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