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6年第二季度 “优质服务标兵”评选活动经过科室推荐、支部初选、社会公众评价及评委会评选等环节后,7月份,评选结果揭晓。心内科王京坡、神经内一科王琴、腺体外科刘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王刚、药学部王丽娟、门诊服务中心蔡淑珍获评2016年第二季度“优质服务标兵”。
王京坡
参评宣言
我是王京坡,35岁,心内科主治医师,从事医疗工作已经11年。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理念,以精湛的技术为基础,以优质的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患者解除病痛。
用心服务 日久见情
35岁的王京坡,自11年前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我院心内科从事临床诊疗工作。11年来,他不忘初心,为了内心不变的医者理想,为了保卫患者之“心”,他在诊疗工作中处处都很用心。
心血管疾病起病急、变化快、后果重,必须拥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工作之初,王京坡就懂得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危重患者的抢救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工作期间,他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业余时间,他翻阅医学资料,自学钻研。孜孜不倦的学习,使他很快成长起来,成为科室的骨干,诊疗工作也得到了患者的肯定。
2012年的11月的一天,王京坡值夜班时,突然听到卫生间方向传来一阵呼救声,他急忙跑去,原来,是一名无家属陪护的心绞痛患者上厕所时突然晕倒。王京坡与值班护士一起将患者抬至病房,身体检查,对症用药……
患者苏醒得知自己的被救过程后,特意让家人订制了一面锦旗送给王京坡。她跟王京坡说,她是湖南人,女儿嫁到了定州,她来看女儿,没想到却病倒在了这里。晕倒的那晚她没让女儿陪护,多亏了王京坡的及时抢救。
后来,这位患者几次来到定州,身体不舒服时都是找王京坡,她的女儿看病也都找王京坡,医患俨然成了朋友。
为了患者,王京坡付出了很多。为了掌握冠脉介入治疗技术,2014年,他舍下年幼的孩子,到北京同仁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为了患者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神,他下夜班也不回家,完善病历,参加培训学习;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写的病历多次在医院病历展中获奖,他也连年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技能竞赛优胜者……
谈起这些时,王京坡话语不多,只是反复说,“为了患者,我只想用心些,再用心些……”
王琴
参评宣言
我是王琴,35岁,主管护师,神经内一科护士长。14年来,我一直坚守在临床护理一线为广大患者服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医疗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多帮助。
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谁都知道护士的工作太琐碎了,琐碎得好像总也干不完似的;谁都知道护士的工作太辛苦了,辛苦得很多人都不愿从事这项职业。而今年35岁的神经内一科护士长王琴,已经在护理工作岗位默默奉献了14年。
王琴至今还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神经内一科收治了一名无名氏患者,他神志不清,衣衫褴褛,手上、身上、脸上都沾满了血迹和污渍,并且大小便失禁。
王琴没有因为患者满身污垢而退缩,反而毫不犹豫地带领护士给患者洗手洗脚、擦屎导尿。当患者清醒后,又给他喂水喂饭。
当他的家人赶到时,他们泪流满面,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你们是俺们的救命恩人!”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神经内科患者的病情一般都较重,自理能力差。因此,帮病人翻身扣背、剪指甲、换被褥、擦身体等各种护理成了家常便饭。
说实话,王琴也是普通人,每天下班回家都会感到腰酸背疼,一步都不想迈。可当看到患者康复的笑脸时,听到他们一声声“谢谢”时,收到一面面锦旗和一封封表扬信时,她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作为一名护士的职业价值得到了实现。
2015年,王琴被河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她说:“荣誉不属于我自己,它属于我们整个护理团队。我和我的姐妹们就是要通过无私奉献,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刘娜
参评宣言
我是刘娜,35岁,腺体外科主治医师,在医院工作11年。工作中,我始终坚守“医者父母心”的职业理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每一位患者服务,为争创“三甲”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影灯下的坚守
提起外科,大家都认为是男士的天下。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女外科医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腺体外科的刘娜就是其中之一。
现年35岁的刘娜,11年前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我院外一科,当起了一名外科医生。从此,外表柔弱的她,与拆线、缝合、手术刀、无影灯打起了交道。
曾有人不解地问:“你一个文文弱弱的小姑娘为什么干外科?”刘娜的回答很简单——“喜欢啊”。就冲着这三个字,从外一科到腺体外科,她至今已在无影灯下坚守了11年。
一位乳腺癌患者提起刘娜,总是对她念念不忘。
这位患者发现患上乳腺癌的时候只有38岁,拿到诊断结果时,她的情绪已经非常低落,在得知自己可能失去整个乳房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找到刘娜哭诉:“切掉乳房,我还是女人吗?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如果能保住我的乳房,我少活5年也愿意!”
同样身为女人,刘娜非常能理解这位患者的诉求。她与主任、同事一起,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认真地讨论评估,大家一致认为可为其施行保乳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刘娜将讨论结果告诉了患者,患者的情绪立即缓和了不少,但仍向刘娜反复提及自己的各种担心。刘娜耐心与她沟通,最终消除了她的恐惧和顾虑。
患者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术前乳腺与术后差别不大,患者非常满意,感动地拉着刘娜的手说:“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如今的刘娜身怀六甲,严重的孕期反应让她瘦了十几斤,看上去更加柔弱了,但她仍然奋战在手术台上。她说:“手术成功的成就感和患者给予的被需要感,是我继续奋斗下去的激情和勇气。”
王刚
参评宣言
我是王刚,42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工作已有18个年头。我始终秉承“真诚仁爱,敬业为民”的医院精神,真诚服务每一位患者。我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值得夸耀的事迹,只是把为患者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牢记于心,并融入到点点滴滴的诊疗细节中去。
细微之处见真情
王刚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18年来,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在点滴服务间奉献真情、感动患者。面对患者痛苦的表情和家属焦急的眼神,善于换位思考的王刚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减轻他们的顾虑,拉近彼此的距离,为诊疗营造良好的氛围。
每天上班前,王刚都会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心态平和地开始一天的诊疗工作。面对哭闹的孩子不厌不烦,面对耳背的老人不急不躁,面对无助的患者好言抚慰。
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王刚正准备下班,一对夫妻抱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冲进诊室,焦急地说孩子把一枚纽扣塞进了鼻腔,让医生赶紧想办法把纽扣取出来。王刚一边安慰他们不要着急,一边让孩子爸爸抱紧孩子,开始试着取出纽扣。可孩子被抱得越紧,挣扎哭闹就越厉害,而且还不停地向王刚吐口水。
面对这种情况,王刚并不着急。他让爸爸松开孩子,让妈妈哄哄孩子。他打开一个新注射器,把针头去掉,把针管递给孩子,让他当水枪玩。
小男孩被这个别样的水枪吸引了,注意力马上转移到了新玩具上。王刚又告诉泪眼婆娑的孩子,如果表现好,就给他一个更大的水枪。
孩子不哭不闹了,而且在取纽扣时还很配合。纽扣被取出来了,孩子的爸爸妈妈高兴极了,都夸王医生真有办法。之前,他们已经带孩子去了好几家医院,都因为孩子不配合而未能将纽扣取出来。
王刚就是这样,在用医疗技术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时,还时时用细微的真情服务来感动患者。
王刚经常这样说:“我只是想用一些细微的真情服务让诊疗过程变得不再冰冷。”
王丽娟
参评宣言
我是王丽娟,44岁,药学部副主任。在工作中,我一直秉承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一点一滴中创造感动,在真诚关爱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微若尘埃的奉献
王丽娟在工作中一直秉承“药好,服务更好,做文明人,发放心药”的服务理念,23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在工作中,王丽娟会热情主动向患者讲解药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尤其是面对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她会再三叮嘱,并且会把声音提高一些,可是又怕病人误解态度不好。所以,她总会面带微笑先称呼一声“大爷”或者“大妈”,再耐心告知。
有一次,一位年纪大、耳朵背的老大爷,给他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时,他总是听不清解释,王丽娟耐心反复地给他讲解,并将药品的用法用量写在药品的包装盒上。老大爷终于明白了,满意地走了。
也许,这些工作在人们眼里都是一些简单的小事儿,但作为一名药剂师,王丽娟知道,自己万分之一的差错,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百分之百的伤害。
药剂师发出去的每一副药剂,都承载着患者对健康的希望,包含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
自任科主任以后,王丽娟更加感到责任重大。她要求大家把工作的一点一滴都要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要抓牢,为患者配制好每一副药,解答好每一个提问,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为患者把好最后一道诊疗安全关。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药剂师只是照方拿药。然而,在救死扶伤的环节中,药剂师也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王丽娟用心体味着微若尘埃般奉献带来的快乐。
蔡淑珍
参评宣言
我是蔡淑珍,36岁,门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事导诊工作近3年。在实际工作中,我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主动周到的服务是我的工作准则,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我最大的快乐。
简单的形式 丰富的内涵
蔡淑珍从事导诊工作近三年来,每当听到“导诊护士工作比临床轻松,导诊有什么技术含量”时,她总是淡然一笑。因为,导诊的重要性只有从事这个工作的人才会有切身的体会。
导诊是接待门诊患者最靠前的岗位。门诊患者具有流动量大、病种复杂多样、对就医环境陌生等特点。为了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帮助患者顺利看上病,蔡淑珍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每天早晨7:30,蔡淑珍就会准时到岗,擦拭导诊台面,摆放健康宣传资料,为患者准备纯净水和一次性纸杯,给打印化验单的打印机续好纸,为一天的导诊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到8:00,赶早来看病的患者就会蜂拥而至,将门诊大厅挤得满满当当,蔡淑珍和同事们一天忙碌的工作也就开始了。
解答患者的提问,指导患者正确填写门诊就诊信息单,提供针线、雨伞,为行动不便及病情较重的患者提供轮椅……
“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卫生间从这儿一直往前走5米就到了。”
“采血处往前走10米右拐就是了。”
“您带身份证了吗?”
“您需要来吧台这边填一张就诊信息单。”
“您报销还需要到发票打印窗口打一下发票。”
……
同样的话一天下来重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有时,遇到耳背或年龄较大的患者,交流起来就更困难了,蔡淑珍干脆就会直接把患者送到目的地。
有一次,蔡淑珍看到一位坐着电动轮椅的患者在大厅里左顾右盼,不知该到哪里去。
她赶紧走上前去问:“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
他立即说:“姑娘,我想买包感冒冲剂,不知道该怎么办呀。”
“别着急,我帮您办吧,您有就诊卡吗?带身份证了吗?”
他很信任地把身份证递给蔡淑珍。
“您在这里稍等一下,我帮您去办理。”
办卡、交费、排队开处方,费用不够,又第二次交费,拿药、退卡……当蔡淑珍把感冒冲剂递到患者手中时,他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了,省了我多大的事呀。”
类似这样事情,蔡淑珍每天都在努力而认真地做着。在她看来,导诊工作虽然平凡而琐碎,但简单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